{{ v.name }}
{{ v.cls }}类
{{ v.price }} ¥{{ v.price }}
商标本质是"来源标识+信任背书+可估值资产"的三位一体,但若使用不当,可能从企业核心资产变为重大负债。今天我们通过三类典型风险案例,解析商标管理中的高危“雷区”。
01
风险一:警惕"傍名牌"
——侵犯商标权的雷区
核心特征
在相同/类似商品或服务上,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,导致公众混淆;或将他人商标/未注册驰名商标嵌入企业字号、门店名,构成不正当竞争。
典型案例
河南零售标杆"胖东来"(1995年成立)凭借"真心换信任"建立独特品牌,但近年频现"胖东升""胖西来"等仿冒名称。以"胖东升"为例:
● 2018年注册成功的"胖东升"商标与实际经营者无关联;
● 2024年申请的"豫胖东升"商标因近似纠纷,经复审才获准注册。
此类"擦边球"操作虽规模小、定位不同,仍存在不小的法律风险。
由此可见企业若是在相同或类似品类使用“音形义”近似的标识博眼球,或是在门头、官网、短视频里把他人标识/商标当“装饰元素”,就有很大的可能陷入商标纠纷中。为了降低此类商标使用的风险,建议企业可以:
01. 注册/上线前完成全要素检索(涵盖中文、英文、拼音、图形设计风格等);
02. 企业字号/门店名避免包含他人商标显著部分,历史冲突需评估更名或增加区隔性标识;
03. 对供应商、经销渠道发布品牌使用指引,明确禁止"借势"行为。
02
风险二:杜绝"名实分离"
——虚假宣传的雷区
核心特征
通过商标设计或话术捆绑,误导消费者认为产品具备绝对化特征(如"0添加""最优质"),而实际状态不符;或利用KOL/直播话术夸大产品属性。
典型案例
"千禾0"商标事件中,产品包装以显著金黄色放大"0"并标注"零添加",但市场监管抽检发现含添加成分。消费者误认"千禾0"代表无添加,而该商标实际处于驳回复审阶段(未获注册),真正注册成功的"千禾0"(黑白字带白边)宣传效果极弱。
用商标的视觉强调去承载产品功效承诺;或是以KOL/直播话术补足不存在的产品属性或夸大其词(如“行业第一/唯一/最高含量”等词汇)都容易踩到虚假宣传的“雷区”。建议企业可以:
01丨拆分商标语义与产品属性:涉及"0/无/最"等绝对化词汇时,需标注可验证标准(如"未使用××添加剂");
02丨建立广告法+反不正当竞争法双重校审机制,评估包装视觉误导性(含用户视线路径);
03丨制定合规话术白名单,禁止平台账号私自"二次创作"夸大承诺。
03
慎用"通用词汇"
——不正当竞争的雷区
核心特征
将商品/服务的通用名称、描述性词汇或地理名称注册为商标,并限制他人正当使用;或在弱显著性标志上过度主张权利。
典型案例
● "青花椒鱼"案:某餐饮公司以"青花椒"商标起诉小餐馆,法院认定"青花椒"为川菜原料通用名称,消费者不会因此误认来源;
● "潼关肉夹馍"案:协会以"老潼关"商标近似为由申请无效宣告,北京高院二审改判无效,理由是易误导公众;同时,自然人王某对"潼关肉夹馍"集体商标提起无效宣告,北京知产法院一审撤销国知局裁定。
为了降低此类风险,建议企业:
01丨申请时优先选择固有显著性要素(造词、图形化组合、独特版式/色彩);
02丨持有含通用要素的商标时,限缩权利主张边界,避免泛诉描述性正当使用;
03丨内部培训"显著性阶梯":固有显著>经使用获得显著>弱显著,对应不同主张强度。
//
商标管理是动态平衡的艺术:既需通过显著性建立品牌识别,也要避免越界侵犯他人权益。
企业唯有构建全流程合规体系:从注册前的检索筛选,到使用中的话术校审,再到争议发生后的权利边界厘清,才能真正将商标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核心资产。
如果有商标使用或注册方面的问题,也欢迎联系我们沟通交流~
//